梧州打造特色小城镇的建议
|
作者: 梧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 日期: 2017-1-23 来源: 梧州政协网 |
![]() |
梧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抓特色小镇、小城镇建设,对经济转型升级、新型城镇化建设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梧州,作为一座有着4100多年文明史、2200年建城史的岭南古城、百年商埠,辖7个县(市、区),全市共设53个镇4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,有风光、胜迹和文物点250多处。每个城镇几乎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特色,还有下俚文化、牛娘剧、牛哥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都是打造特色小城镇的珍贵资源,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利用。 为此,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: 一、规划引领,突出特色 必须做到科学规划,完善功能布局。按照“功能分区、布局合理”的理念,积极做好城镇重点地段、主要街道、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的详细规划;做好交通、通讯、能源、供水、绿化、排污、消防、环保等专业建设规划;严格规划审批与监督管理,建立规划稽查制度、责任追究制度和重要规划的报告和备案制度,有效杜绝和坚决查处违规审批和违章建设行为。 (一)坚持“一镇一规” 梧州小城镇众多,地理位置各不相同,发展条件参差不齐,应该按照宜工则工,宜商则商,宜旅则旅,宜居则居的原则,精准规划,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发展方向。 (二)坚持“绿色优先” 梧州小城镇山、水、林生态优势突出,坚持以原有城镇自然风貌为基础,划定小城镇规划红线,创建山水相依、绿色低碳、自然和谐的宜居小城镇。可同时考虑挑选条件较好的乡镇(如蒙山县长坪乡),将其打造成为“国际慢城”,并进行申报,为梧州再添一张国际性“名片”。 二、产业支撑,增强后劲 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,无疑是徒有其表的空壳,难以聚集“人气”。必须依托产业发展,并形成一定规模,从而增加城镇税收,小城镇建设及发展的资金才有保障,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后劲才得以增强。 (一)坚持“定位准确” 必须找准历史和现实的产业特色,依托特色优势,明确产业定位,加大培育力度,不断打造和延长产业链。 (二)坚持“市场导向”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政府行为,更应是市场行为。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,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政策优惠,或采取地方财政投入启动的方式,加大对小城镇产业的扶持力度,但不可搞“大包大揽”,必须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企业主体,不断培育提升小城镇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。 三、夯实基础,补足短板 必须找准小城镇建设中的短板,分门别类加以改善,把“补短板”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来抓。 (一)坚持“基础设施必补” 逐步实施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,重点是推进小城镇水、电、路、气等基础设施建设。 (二)坚持“公共服务必补” 每一个小城镇还需要配套学校、医疗机构、服务中心等必要的公共服务平台。 (三)坚持“城镇管理必补” 必须设立管理机构,如整合小城镇的市场、城管等管理职能,配备专职人员,设立综合管理执法队伍,对小城镇的市场、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。 四、创新机制,有效激励 我市小城镇数量虽多,但规模小,聚集效益不明显,尚处于初级阶段,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。针对小城镇建设如基础设施简陋;城镇功能不健全;管理薄弱;非农产业基础较差,就业机会少,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;社会保障不完善,农民“扎根”还有后顾之忧等等问题的存在,必须坚持走以“改革创新”为驱动的小城镇发展道路。 (一)坚持“制度创新” 可通过走多元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路子的形式,探索加快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、就业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;基础设施有偿使用;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方面的制度创新,确保进镇群众“肯进来,住得下,可致富”。 (二)坚持“有效激励” 为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,实施项目化管理,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,按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时序,制定目标责任考核措施,并对各镇的建设情况加以动态考核,每月对各镇工作情况进行汇总排名,对考核成绩靠前的镇,采取给予一定财政资金奖励、个人表彰、提拔使用等方式,形成比进度、争排名、重效果的良性竞争氛围和考核奖励机制,以此推进特色小城镇项目建设实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