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长洲岛打造为“国际慢城”的建议
|
作者: 九三学社梧州市委员会 日期: 2017-1-23 来源: 梧州政协网 |
![]() |
九三学社梧州市委员会 “国际慢城”是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模式,核心理念是敬重自然、遵循传统、打造品质生活环境。我市的长洲岛拥有丰富的生态、旅游资源,极具开发潜力。将长洲岛打造为“国际慢城”,有利于破解长洲岛长期以来的发展困局,发挥毗邻粤港澳的区域优势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、实现开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。 一、“国际慢城”建设标准 经国际慢城联盟认定,全球有近200个城市加入慢城组织。而与我市相邻的贺州市富川县2016年也成功创建为中国第四个、广西第一个“国际慢城”。 根据国际慢城联盟规定,“慢城”建设有八大标准: 一是人口总数不超过5万人; 二是保护与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; 三是在所有公共设施和尽可能多的私人设施上张贴“蜗牛”标识,以直观形式主义倡导“慢生活”理念; 四是限制汽车使用,汽车在城镇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km/h; 五是有一个噪声管理系统,广告牌和霓虹灯要尽可能得少; 六是有一套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; 七是保持城市个性,特别是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; 八是定期接受“慢城市国际协会”的检查,以保证上述指标被严格执行。 二、长洲岛优势分析 长洲岛面积11.25平方公里,发展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,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,未进行大规模开发,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良好,具有契合“慢城”标准的优势: (一)自然环境优势。地处亚热带,气候温暖,阳光、雨量充沛,桑竹茂盛。四面环水,沿岸河漫滩地貌典型,可充分体现亲水文化,且自然景物与地形地貌组成独特的山水风景构图,是西江流域最具休闲旅游价值的江心洲岛。 (二)城镇规模优势。岛上有正阳、寺冲、长地3个行政村和竹湾、锦绣2个社区,常住人口3万多人。 (三)交通地理优势。我市基本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西江三桥即将建成通车,给长洲岛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。同时,长洲岛属低丘岗地带,是梧州市难得的相对平整地块。 (四)绿色产业优势。长洲岛耕地面积约1579.07亩,是传统农业区,完全没有工矿企业,居民以种植蔬菜和养殖鱼类为主业。 三、把长洲岛打造为“国际慢城”的建议 长洲岛如何打造“国际慢城”,我们有四个方面的建议: (一)做好整体规划和开发设计 长洲岛建筑物总面积30.8万平方米,占全岛面积12.5%,居住密集,全岛开发难度大。建议采用“范围宜小不宜大、格局宜大不宜小”思路,整体规划、局部开发、分步实施。 一是统一规划。按照“慢城”关于区域环境、产业发展、城镇个性、生态保护等理念,编制项目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,打造兼具农村特色和高品位都市生活的空间形态。 二是功能分区。将岛区划四大板块:集中居住区、生态农业区、滨水游乐区、休闲度假区,明晰各块板的发展定位。 三是重点开发。原来的长岛生态园项目已收储土地3000多亩,可与原长洲岛机场合并作为“慢城”核心区,规划功能为现代休闲度假区,将青山绿水、田园风光转变为“绿色福利”。 四是慢行交通系统。利用防洪堤工程规划环岛绿道,配建亲水平台和沙滩公园,以“堤路景”三合一构建慢行公共活动空间。 (二)做好文化传承和产业保护 一是改造生活集中区。岛内建筑是慢城建设的短板。建议统筹规划推动连片、集中的新村建设。发挥村集体的作用,将宅基地收归村集体调配,由村集体规划和开发,统一建筑外观和制式,提升乡村品位,提供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的基础。 二是升级种养基地。结合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,培育“慢生活”特色休闲农业,规划建设瓜果、蔬菜、花草、养殖等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,鼓励发展家庭农场。 三是保护乡村文化。保留传统的农贸集市,保护传承“下俚歌”“哭嫁歌”等当地特色文化;挖掘包装“五通庙民俗文化节”。 (三)做好搬迁安置和就业安置 一是住户安置。原住民可在回建地建高层住宅,节约土地资源;也可以利用棚户区改造,通过安置房、公租房进行安置。 二是就业安置。可对接各产业园区的用工需求,也可以利用农业升级改造政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创建直供港澳蔬菜、鱼类农产品出口基地,或者通过“慢城”衍生的新兴业态获得就业。 (四)创新开发和投融资模式 抓住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机遇,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,引导村集体、个人以田地、房屋、技术入股,吸引更多市场主体;土地可以作价入股变成“股东”,农户与开发公司共享项目开发经营收益,破解征迁难题;租赁、旅游等收入证券化,面向市场发行收益权抵押式债券。通过探索多元化筹资模式,为“慢城”建设提供发展后劲。 |